•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 返回首页

    广州电大海珠区分校:多层次多项目办学

    时间:2013-03-19 18:4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郭翠镟: 事实上,2005年,我们开放教育的招生也是大幅度下滑的,下滑了2000多人,但启动的教师学历提升等办学项目增加了2000多个生源,从而维持了我们的招生规模。所以,多个项目的开展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稳定生源。2008年到2010年三年,在金融危机冲
      

    郭翠镟: 事实上,2005年,我们开放教育的招生也是大幅度下滑的,下滑了2000多人,但启动的教师学历提升等办学项目增加了2000多个生源,从而维持了我们的招生规模。所以,多个项目的开展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稳定生源。2008年到2010年三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广东省多数电大招生人数大幅下滑,我们能够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也得益于多个项目陆陆续续地开展。我认为,对于基层电大来说,寻找到一条平稳发展之路至关重要,一定不能是过山车式的发展,那样会很累。其次,多个项目也保障了我们的老师有课上。当学校的招生人数达到峰值的时候,我们担心的不是下一年的招生,而是学校的师资。因为当学生像潮水一样涌来的时候,如果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学质量保证不了,一切将功亏一篑。所以,我们一定会着重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备。但如单一地只*开放教育,那么,在开放教育招生困难、出现下滑时,我们就将面临着部分教师没课可上的尴尬局面。有了多个项目就不一样了,我可以调岗,而不用减员。再次,与北方的电大不同,因为南方天气的原因,即使是冬天,天气也不会特别冷,所以开放教育的学生们更喜欢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做面授辅导,而不是周六周日。这样,学校的教室周六、周日和周一到周五的白天就是空着的,我们觉得非常浪费。启动这些项目,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有人在用,让校舍得到最大化利用。

    在海珠区电大,还有一大特色 那就是电大毕业的校长在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电大学生留在基层电大工作。他们或从事行政工作,或承担某个项目做招生,或兼任中职项目的教师,总之,都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学校的发展倾尽全力。之所以有这样的工作氛围,是因为大家身边有一部“活教材”,她就是海珠区电大校长郭翠镟。从电大毕业到留校任教,从电大班主任到电大校长,她用实际行动证明,电大毕业生一点也不差。

    郭翠镟: 海珠区教育局非常支持我们学校的工作,给了我们很多“麻雀学校”。借鉴香港公开大学在沿地铁口设立很多学习中心的经验,我们变“麻雀学校”为基地,探索“学校+基地式”的办学思路,即把工科实验设备分布在各个“麻雀学校”,把“麻雀学校”规划成既有学习中心功能、又有实验场所功能的基地。这样,无论是工科学生参加实验,还是开放教育学生参加面授辅导,都可以就近选择。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建设了七个兼具两者功能的基地。今后,我们还要在上述两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基地的社区教育功能。

    管理层以电大毕业生为主体

    我是领头人,是把这些年轻人当作自己的徒弟,要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负责任,因此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譬如,对于那些比较有能力的电大毕业生,我让他们双肩挑,边做管理工作,边参与部分教学工作,让这些年轻老师在教学中得到锻炼。譬如,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譬如,定期开展公开课活动和教学课件评比活动,以此促成教师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良好教风;譬如,鼓励他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撰写教学科研方面的论文,2009年有14位老师参加了**电大的“教学反思”征文活动,有两篇获奖,其中获奖的莫莉洁老师就是电大的毕业生。

    广州电大海珠区分校创新点

    记者: 针对这么多个项目中的多元化的教学对象,海珠区电大提供哪些支持服务?

    ■电中电大直通车项目招生502011年06月14日17:51《**远程教育》我要评论(0)字号:T|T

    积极拓宽办学渠道让学校价值最大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设新专业、废弃旧专业

    郭翠镟: 一方面,我不想给企业增加压力。调研过程中一定是要先跟企业**沟通的,我不想一次又一次地浪费他们的时间。另一方面,我是这个学校的当家人,承担着学校生存发展的主要责任。但和其他学教育出身的校长不同,我是学经营出身,我不是管理学校,是瞄准市场用市场化的运作思路经营学校。学校就像一个港口的货柜,放得满满的,它的收益才可能达到最高。所以我们要引进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招收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把我们的“货柜”装得满满的。虽说是经营学校,走在招生第一线,但我有一套整体的战略部署,分工明确 书记、我和一个分管招生的副校长组成一个研发团队,负责探讨社会需求,寻找发展机会。而其他几位校长则带着一队人马在做内部管理,做服务,把握教学质量。因此,基本上,我们的招生和内部管理工作是同步进行的。

    郭翠镟: 如何确定开放教育在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这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电大的管理类课程居多,但是有太多的高校办管理类课程,作为基层电大,我们要生存,就必须差异化发展,开拓新专业,走工科发展之路。所以在2006年**电大新增数控技术专业后,结合广州市大制造业发展、制造业人才紧缺的需求,我们就申请开设了数控技术专业。现在,仅这一个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就有800多人,占到了我们在校生总人数的1/4左右。今年,我们申请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海珠区有200多家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仅有10%,所以这是一块很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我觉得,**电大出一个教学计划一定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中央电大声乐教学,综合考虑了人才短缺情况和人才培养的均衡性等因素而制定出来的。可能区域间的需求不是特别相同,但总的思路是对的。因此,每年我都会紧盯**电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一出来,我首先看周边一些单位是不是有这种可行性的需求,如果有的话,马上到这些需求单位进行沟通交流。第一步的调研工作都是由我亲自来抓的。调研以后,谈到差不多了,我们的招生团队再跟进。达成合作协议后,我的教学团队再进去。我们的分工是很明确的。

    以“多层次、多项目”的办学模式拓宽办学渠道

    探索“学校+基地式”办学思路,多点办学增强服务性

    记者: 据我们了解,在海珠区电大,有非常多的员工都是电大毕业生。这在电大**中是比较少见的。

    记者: 您提到了新专业的开设。据我们了解,您每年都会认真地研究**电大每年新的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开设一些新专业?

    郭翠镟: 我是广州电大88级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广州电大海珠区分校:多层次多项目办学。毕业之后在广州电大电器分校工作,从一个电大班主任慢慢成长为电大校长。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作为校长带领大家前进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价值。我从电大毕业后的这么多年里一直没有中断学习,先是在广州电大进修了会计学本科,接着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进修了产业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和中山大学行政管理课程班,2007年,为了更好地了解奥鹏的教学理念,体会奥鹏的教学过程,我又在华中师范大学(招生办)网络教育学院进修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我觉得,学校的经营思路、办学模式的确定,以及能够打头阵拿下一个又一个项目都缘于我的学习。所以,对于学校的年轻教师,我也鼓励他们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多地汲取知识,只有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机会来临时,你才能牢牢抓住。

    记者: 那么,一般来说开设一个新专业都要考虑哪些因素?

    在“多层次、多项目”办学中,我们着重强调学历和非学历的协调发展。因此,在非学历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海珠区电大是海珠区人保局、劳动局和海珠区贸促会的职业技能培训平*,为海珠区***、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农转居、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服务。此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我们的校园,我们还和达内IT培训机构合作,开展非学历的远程教育,以及与海珠区内的民办培训学校合作,开展初高中文化补课,发挥基层电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营”学校

    记者: 您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有哪些看法?

    为了探索中职、大专直通车的办学模式,我们已经有三个中职项目,除广州电大附设职业技术学校外,还与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当然三个中职项目在专业设置上是相互补充的。昌吉广播电视大学,1984年9月至19广州电大附设职业技术学校以电子商务、酒店与旅游管理和幼儿教育为主,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是以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则以会展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为主,鼓励中职生毕业后连续就读开放教育大专。我们还专门针对**、企业做了一些项目,送教入基层部队、企业等。譬如,我们和海珠区的武警部队合作,和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机床厂大专班”,和百业人力市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合作。

    郭翠镟: 2006年8月,“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的子项目 海珠学习型社区典型应用示范项目启动。项目由广州电大组织指导,海珠区电大负责定点在拥有 多户居民、具有较好社区教育基础的南华西街建设实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数字化学习港广州海珠子项目分别建成社区数字化学习港示范点,包括数字化学习港学习体验区、书画室、数字影院等等,和占地400平方米的进城务工人员学习用地 工业区数字化学习港体验区。现在,项目已经结题。项目期间,示范点累计开展了26种培训项目,培训规模达到1.3万人次。培训人群来自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农转居人员、街道*部、开放教育学生等,十分广泛。

    2010年,广州市职工学习网启动,海珠区电大成为首批39个广州市职工学习中心之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为我们开展更多的学历、非学历项目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可以更好地推广开放教育的奥鹏远程教育项目。

    通车(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大专)两个项目,符合条件的**人入学后每人每学年可获得2000元学费补贴。

    郭翠镟: 2004年,海珠区电大的招生人数达到了3500人的最高峰。2005年,成教**招生大滑坡,遭遇低谷。但我们的招生人数还是达到了3250人。尤其是2008、2009、2010这三年,学校共招收各级各类学历生5252人,每年招生超过1000人,超出目标招生计划人数175%。海珠区电大之所以能够平稳发展,而没有像很多学校那样出现过山车式的起落,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是“多层次、多项目”的办学模式。

    郭翠镟: 我觉得**电大副校长严冰教授的观点非常正确,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第一方是**,需求方是居民,我们提供的是第三方的服务。社区教育是一个大体系,作为一所基层电大,不可能完全承担**的职能去做社区教育工作。我们能做的是社区***分课程的落地点或部分资源平*。

    无论是校舍使用价值的最大化,还是学校的平稳发展,归根结底都源于海珠区电大采取的是以开放教育为轴心,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合作办学、网络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多层次、多项目”的办学模式,将办学延伸到各社区、基层、企业、部队等,为社会各类群体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记者: 作为广州电大下属的一所老城区电大,近年来,海珠区电大一直都是平稳发展,即使是遇到了办学危机的强烈冲击也不例外。原因是什么?

    郭翠镟: 的确是这样。在我们学校137名教职工中,电大毕业生留校所占比例较多。现在学校进人主要分为两类,研究生主要是在教研室,承担教研、科研工作,电大毕业生主要以搞行政、管理为主,从事的是招生、教学管理、教务等工作。电大优秀毕业生特点非常鲜明,首先,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非常踏实。其次,对于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再次,由于亲身经历了电大学习的全过程,所以对这份工作非常有感觉,对电大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有着更精准的把握,在细节管理上也做得更到位。

    海珠区电大共有员工137名,但其中只有5人有正式编制,其余全部是合同聘用的。我虽然给不了大家编制,但我可以给年轻人的发展提供一个平*,我鼓励他们去做项目**、鼓励他们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有为才有位,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除此之外,对于学员相对集中的项目,我们还力争做到送教上门。以和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我们给他们开了行管班和数控班两个班,一个是面向公司的中层*部,一个是面向入职时间不是很长的年轻技工。由于这个公司是三班倒,员工工作节奏非常紧张,公司所处位置又比较偏,所以,我们就把学校的机房搬到公司,支付给老师一定的交通费,让他们上门为学员辅导,此外还专门派一个班主任进行跟踪管理。而针对与广州市技师学院合作的项目,我们送教上门。因为广州市技师学院地处白云区,坐车到海珠区要一个小时。为了避免学生来回跑,在合作之初,本着以学员为中心,为学员服务的原则,我们就和技师学院达成共识,海珠区电大专门设立一个支持服务部门,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组成的团队为学生服务。

    记者: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道路?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进广州电大海珠区分校(以下简称海珠区电大),记者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它能够统筹规划,人尽其才,物尽所用。作为广州电大的分校,海珠区电大坐落在广州市的老城区 海珠。与多数基层电大只有面授辅导时学校才热闹起来不同,海珠区电大的人气要更旺盛,每周七天,几乎是白天、晚上都有学生。海珠区电大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学校的平稳发展,即使是在成教大滑坡抑或遭遇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学校总的招生人数也一直保持着平稳增长趋势。

    郭翠镟: 首先是有市场,这是第一位的。但有了市场,新专业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开的,师资必须要达标。没有师资,新专业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当然,在研发新专业的同时,我们还废弃了一些旧专业。今年,我们就停掉了两个专业的招生 法学本科和商务英语(论坛)本科。只有这样持续不断地更新,电大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记者: 您提到要探索基地的社区教育功能。我们知道,作为华南地区首个***“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社区典型应用示范点,海珠区电大在社区教育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记者: 等于您走在了招生的第一线?

    变“麻雀学校”为基地 提供便捷服务

    郭翠镟: “多层次”是指办学层次,我们有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多项目”,就是较多的一个个项目。我们以“多项目”保证了办学的稳定,而以“多层次”形成一层层的生源,从而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我们启动了学校的第一个项目 同广东商学院合作办学。随后,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就陆续开展了起来。譬如,同样是在2003年启动的面向海珠区教师学历素质提高的项目。2007年,与广州市技师学院合作,实行捆绑式教学,我们开设了新专业 数控技术。广州市技师学院的实践强、理论弱,而电大教学又比较偏重于理论,所以我们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学生周一到周五在技工学校学习技术,外加一些理论知识,周六周日则到电大集中学习理论知识,这就等于周一到周五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周末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扩充。由于学习效果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认可,所以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现在,每年都有几百个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读电大,从而形成了一个长效机制。

    参与社区教育研究,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

    记者: 由于坚持“多层次、多项目”办学,海珠区电大近年来一直都在平稳上升。对于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您有什么规划?

    记者: 您对电大毕业生的重视以及对年轻教师的那份感情是不是和您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据我们了解,您是电大毕业生,而且是全国电大唯一一位毕业于电大、成长于电大的校长?

    记者: 具体来说,“多层次、多项目”办学都有哪些尝试?

    郭翠镟: 我们学校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证明,学校要想发展好,长期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继承这个优良传统,做好未来的发展规划,包括渠道的规划、生源点的规划、机制的规划、分配机制的规划、管理

    5月11日上午,通过与郭翠镟校长对话,记者近距离地感受了她豪爽的性格、清晰的经营思路、强烈的市场意识,以及对于电大事业那份深厚的感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违法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